昨天(11月6日)清晨,菲律宾总统府的一则紧急公告,让这个“台风之国”的神经瞬间绷紧——总统马科斯正式签署行政令,宣布全国进入灾难状态。这是菲律宾近三年来首次启用最高级别灾害响应,背后是正在肆虐的超强台风“海鸥”,以及已经席卷全岛的毁灭性破坏。

作为常年跑灾害新闻的老编辑,我太清楚“全国灾难状态”的分量:它不是一句空口号,是政府要动用所有资源“兜底”的信号——从应急物资调拨到避难所开放,从救援力量动员到保险理赔绿色通道,所有环节都要“开绿灯”。而上一次菲律宾用到这个词,还是2022年重创棉兰老岛的台风“雷伊”。

“海鸥”的威力远超预期。根据CCTV国际时讯今天上午的最新统计,吕宋岛北部12个省份已陷入“水困”:伊莎贝拉省的沿海村庄被海浪冲毁了三分之一房屋,卡加延河谷的积水漫过汽车引擎盖,马尼拉的主干道变成“河流”,上班族踩着齐膝深的水往家走;宿务岛的风力达到16级,不少民宅的屋顶被掀翻,有网友发视频说“凌晨三点被风声惊醒,一睁眼天花板没了”。

社交平台上的真实片段更戳心:碧瑶市的导游晒出被泥石流阻断的公路,配文“救援车进不去,里面还有200多个村民”;马尼拉的妈妈在避难所里抱着泡烂的课本哭,“孩子的书包毁了,可比起命,这些算什么”;还有中餐馆老板免费送500份热粥,留言“都是邻居,难关一起过”——灾难里的光,总比风雨更让人难忘。

马科斯在公告里说:“这不是恐慌的信号,是我们要‘拼尽全力’的决心。”菲律宾已经动员、志愿者组成“救援突击队”,同时向国际社会求助:联合国承诺1000万美元援助,中国也宣布捐赠帐篷、发电机等物资。但对普通民众来说,更迫切的是“活下去”——截至今天中午,已有30万人被迫转移,部分偏远岛屿的通讯还处于中断状态。

其实,菲律宾每年要遭遇20场以上台风,但“全国灾难状态”的级别,还是让不少人想起2013年的“海燕”台风——那场灾难夺走了6000多人的生命,成为菲律宾“最痛的记忆”。如今“海鸥”来袭,有人担忧“吕宋岛的水稻刚要收割,这一来要减产三成”,也有人反思“预警系统是不是该更精准”,还有网友感慨“气候变暖不是说说而已,我们的‘抗风能力’得跟上”。

作为曾经蹲在灾区采访过的老记者,我见过太多灾难里的眼泪与坚守:有妈妈用身体护着孩子躲在墙角,有志愿者踩着齐腰深的水送物资,有陌生人把最后一块面包分给老人。这场“全国灾难状态”,从来不是“别人的故事”——它是你朋友圈里某留学生的求助,是新闻里某张沾着泥的脸,更是全人类要一起扛的“风雨”。

此刻,菲律宾的风还在刮,雨还在下,但我相信,那些亮着灯的避难所、递过来的热粥、互相搀扶的身影,会比台风更有力量。希望“海鸥”能早点转向,希望每一个在风雨里的人,都能等到那声“安全了”的通知。

毕竟,灾难从不是终点,撑过去,就是晴天。